肖知興教授說,,“管理這個鬼東西,,越學越難,?!?br />
但不管有沒有管理者素質,,幾乎人人希望自己成為管理者。
至于做的怎么樣,,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,。
女兒K有一次她和我聊起學校生活,“我覺得X這個班長該被換了,?!?br />
“為什么呢?”
“她找了L,、K,、D我們幾個小朋友練習武術操,還非讓在課間練習,,我們都不高興,,L還說課間本來就是用來休息的嘛!”她越說越激動,,“她上次自己都站到桌上了,,還管我們小朋友!”
“那確實不大好,,班長更得以身作則呀,。”我說,,
“媽媽你知道嗎,?要是有人踢到她,,她就會狠狠踢別人的腿。D說應該讓L當班長”……
俗話說,,沒有金剛鉆,,哪敢攬瓷器活?
看吧,,一個不具備管理者素質的人,,即使僥幸上位也難得圓滿。
一個一年級的小朋友,,不知管理學為何物,,不清楚一名優(yōu)秀管理者必須具備的素質,卻并不妨礙她們識別出對方是不是合格的“管理者”(班長),,很明顯,,這個“管理者”是失敗的。
她們不滿的原因主要是:
非讓在課間練習武術操,、自己爬桌子,、別人踢到她會立馬踢回去……
這背后的管理學原理是什么呢?
管理的“反人性”,,首先是反管理者的人性
肖知興教授說管理是反人性的,。管理活動跟很多人性的需求是相反的。
你愛隨心而動,,組織就有各種規(guī)章制度約束推動,;
你喜歡張揚自我,團隊協(xié)作推崇的卻是合力最大而非個人英雄,,可謂“文明不可逆,,壓抑是必需”。
對此,,對管理者并非可以置身事外,,而是首當其沖。
所謂正人先正己,,在反人性的道路上,,注定管理者要對自己更狠些。
就連一年級的小朋友憑著直覺,,也知道自己經常爬桌子踩板凳的班長(管理者)是沒資格批評別人的,。
《走向共和》里李鴻章有段話圈粉很多,他對“權力”認識之深刻,,對所處位置之警醒非常人所及,。
他說,“要殺人,,沒人比我更在手,。北洋在手,,軍權在握,要殺誰,,只要使個眼色,,就會有人忙著幫我去殺。正所謂,,身懷利器,,殺心自起,為官者,,不可不戒啊,。倘若有了生殺之權就嗜殺無忌,有了行政之權就作威作福,,有了度支之權就為己斂財,,甚至有一點小小的權力,比如縣衙的差役,,收稅的小吏,,官員的隨從,如果把權力都用得無所不用其極,,那真是國將不國啊,。一個當權者有了權力,第一要緊的是什么,?不是運用權力,也不是濫用權力,,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權力欲啊,。……一個干實際事的人,,一手不能遮天哪,。……”
提起“領導”,,一般人往往想到權力名利,。
事實上,領導職位首先意味著責任,。
職位越高,,責任越大。
所謂權力,,不過是為了實現職位目標必需的手段(懲罰權,、獎賞權),名,、利則是對履職合格的一種獎賞和自然回報,。
克制權力欲,,專注于設置規(guī)則,構建平臺,,用人所長,,是優(yōu)秀管理者的必修課。
管理不僅“反人性”,,更要“引導人性”
網上有家機構針對60-90后人群做了一個關于“離職”的小調查,,通過2000多份有效問卷尋找讓員工決心離職的瞬間,結果顯示:“沒有個人時間與空間”遙遙領先,。
網友
@Luc:“老板沒人性,。我外婆去世,請假回老家,,路途往返兩天,,就和領導請了三天假。萬萬沒想到,,領導說:‘最多給兩天,,工作重要還是你外婆重要?那么多人等著,,你能對得起其他努力的同事嗎,?’當時聽完這句話,心就涼了,,果斷去人事辭職,。”
網友
@界:“當我發(fā)現長長的公司制度里,,只有5-6條獎勵制度,,卻有90條懲罰制度的時候。我最后一次被罰款是,,中午臨時加班錯過午餐,,就在下午上班期間吃外賣,于是就被罰1小時工資,。因為有一條規(guī)定是:‘在公司之內,,指定的時間和地點之外用餐者,罰款1小時工資,?!?br />
網友
@霾則是,“我受不了吃完午飯,,全公司統(tǒng)一拉窗簾,,全體睡午覺的公司文化……”
對一家公司而言,失敗的管理究竟有多可怕?
形形色色甚至看起來有點奇葩的離職理由的背后,,是組織對人性合理需求的不尊重,。
管理雖有“反人性”的一面,尺寸拿捏很重要,。
反人性的“大棒”之外,,尊重人性、順應人性,、引導人性與組織利益的一致,,應是主旋律。
否則,,管理難以持久,。
我們常看到馬路上的快遞員飛馳電掣,。他們如此不顧安危,,是想盡快把熱氣騰騰的飯菜送到你手中的善良使然嗎?還有海底撈的員工,,幾乎人人走路帶風,,笑容如沐春風,如此高效是因為對顧客愛的深沉嗎,?
當然不是,。追求舒適安逸是人的天性,但組織的規(guī)則是多勞多得,,少勞少得,,不勞不得,在績效考核的指揮棒下,,想要什么,,需付出什么,員工自會權衡抉擇,。
所以,,優(yōu)秀的管理者會充分利用人類的理性和非理性,,設計一套良好的制度,,因勢利導,激發(fā)人自發(fā)克服不好的一面,,而表現積極向上向善向美的一面,。
管理者的“德才兼?zhèn)洌缘聻橄取?br />
“德才兼?zhèn)?,以德為先”是老生常談的干部任用標準?br />
其正確理解是,,同樣“才能達標”前提下的“以德為先”。
這個才,,一是業(yè)務才能,,二是管理素質,。
馬云曾說,外行可以領導內行,,還以自己為例,。但事實上,他雖然是外語專業(yè),,但工作時教授的是外貿課程,,還有美國的朋友,外界信息靈通,,對國外互聯(lián)網的發(fā)展很了解,。
他對互聯(lián)網在中國發(fā)展趨勢的把握絕不是歪打正著的幸運,而是順勢而為的結果,。
況且,,這句“外行可以領導內行”,其實后面還有一句,,“不是依靠技術,,而是思維?!?br />
人和人的差距,,根本上不正是深層次的思維的差異嗎?
再說“德”,。一個“好人”與一個“好的管理者”評價標準是不同的,。
生活中對朋友對陌生人大方是有德的體現,經營企業(yè)也如此,,卻是災難,。
重情重義是值得贊揚的品質,工作中若因公廢私,、感情用事,,對更多人就是不公、不義,。
“通往地獄之路,,通常是由善意鋪成的”,管理者應警惕,,行為的動機不能僅從自身良好愿望出發(fā),,而是以科學合理為原則,遵從結果導向,。
判斷是否具備管理者素質的三個維度
一直記得最初學習管理學時導師的話,,“管理學是一門偽科學”。
科學的地方在于,它有規(guī)律可循,,有技能可培訓,;
“偽”則偽在,它是行勝于知的學問,,懂得再多的道理,,不能在應用于實際工作,也是白搭,。
而好的管理,,“運用之妙,存乎于心!”,,像一門看不見的手藝,,真正的高手高就高在對時機、節(jié)奏,、火候的把握,,嚴一分則刻板、寬一分則散漫的分寸感,。需要學習,,更依賴直覺,需要經驗,,更考驗悟性,。
那么如何識別一個人到底是否具備管理者素質呢?
陳春花教授提出了三個維度的考量,,再此與大家分享:
第一個維度,,他對責任、對目標承諾的能力,。
欲戴王冠,,必承其重。管理職位首先意味著責任與擔當,。
第二個維度,,他能不能發(fā)現別人的優(yōu)點。
不能克制自我的人很難成為好領導,,心中有自己,,更要有團隊,有組織,。
第三個維度,,他自己的耐受壓力能力和他的思維方式,,也就是他個人的基本素質,。
優(yōu)秀的管理者往往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。